香港八大高等院校的优势评比调查报告
  • 浏览:516 评论:2 人

  • 《信报月刊》于2003年10月公布了香港首次教资会属下八大高等院校的优势评比调查报告,由于调查采用了客观的数据,受到了各界的重视。报告发表后,本刊聆听了学术界的意见, 对所采用的评比指标及评价体系作了自我检视,力求完善。经过了两年多的策划和准备,最新的2007年八大高校优势评比调查已经完成。报告全文共 16,854字,并附有二十八个统计表,可说是本港高校的另一次全面巡礼。评比调查报告刊于本刊2007年5月号。  

    新评比指标  

      新的高校优势评比采用了新的「投入」与「产出」评比模式。除了原有的教员博士比率、新生入学成绩、教学发展补助金、院校经常性拨款、图书量等评鉴指针外,本刊2007年的调查尚增加了以下几个新的指标:  

      ?师生比率;  

      ?非经常性补助金;  

      ?配对补助金;  

      ?雇主对各院校毕业生表现的评价;及  

      ?各院校教研人员在SCI、SSCI、 A&HCI引文索引的论文总数、人均量及论文引用次数。  

       去年6月,教统局发表了一份本港雇主对八大高校2003年毕业生表现评价的顾问调查报告。今年3月,教资会亦发表了八大高校2006年研究评审 (RAE) 报告。这两份报告与本刊上述最后两项「产出」指标的性质相同,但调查方法则有一些差别。在雇主对各院校毕业生表现的评价上,本刊与教统局的两项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可说颇为或接近一致。至于研究表现的调查,本刊的调查集中在各院校教研人员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及人文引 文索引(A&HCI)的论文人均量及引文次数,与教资会以研究指数值衡量八大高校的研究表现,方法上有所不同。在本刊的2007年调查中,将上述 两项不同的调查作了某些比较或对照。  

    单项指标调查结果排序  

      本刊于2007年的八大高校优势评比调查中,决定不对单项指标加以「权量」(weights),故不作院校的综合排名,只根据各单项指标所得出的结果作个别的排序。各单项指标总排序见【表】。从表内各院校的单项指标排序可以看出各高校整体相对优势的一个梗概。  

      ?教师博士比率  

      调查显示,科大的博士比率高达100% 居首,岭大居次 (96.6%),中大第三(95.6%),港大第四(94.2%),其余依次为浸大、城大、教院与理大。教育学院教员的博士比率近年增长颇大,2002-03学年教院的比率为36.2%,2005-06则增至76.6%,约增加了一倍。  

      此外,本刊根据教资会公开资料计算出八大高校于2005-06年的师生比率数据。中大的师生比率为10.6,在八大中最低,排名第一,其次为港大(12.3)、教院第三(12.9)、科大第四(13.4),浸会、城大及岭大三校的比率则相若(15.1至15.5之间)。以上的师生比率数据或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它较多反映了不同院校资源运用的情况,并不一定反映教学质素。  

      ?新生入学成绩  

      中大、港大与科大(不分排序)在八大高校的收生成绩仍占有优势,中大与港大的收生成绩差别不大,居八大之首二位,科大则居第三。理大、浸大、岭大、教院与城大(排序不分后)五校在收生成绩上逊于中大、港大与科大三校。  

      以中大、港大与科大三校的分科收生成绩而言,港大的英文运用收生成绩略高于中大,而中大的中国文化的收生成绩则略高过港大。科大的各个分科收生成绩则不及中大与港大。至于其它五所院校,浸大与岭大在英语运用与中国语文两科的收生成绩相若,城大则略低(教院与理大两校未提供分科收生成绩数据)。由数据上看,科大的中国语文科收生成绩不及浸大、岭大与城大三校(理大与教院无数据)。英语运用一科则与浸大和岭大相若,但科大在其它两个两科的收生成绩则高于三校。科大在中、英两个语文的收生成绩不高,主要是该大学以理工与商科为主,而其大部分的理工科学生在联招中的语文成绩多是偏低。  





     
     
      
    作者: 221.237.36.*  2007-5-3 19:40   回复此发言    
     
    --------------------------------------------------------------------------------
     
    2 2007香港高校最新评比-信报月刊对香港八所大学的评价报告  
     
      ?配对补助金 (Matching Grants)  

       为了提高八大高校的筹募经费能力,开拓不同类型经费的来源,以及培育和鼓励本港社会的捐献文化,政府于2002年11月接纳教资会的建议,向属下院校推出配对补助金计划,此计划受到各院校的欢迎,并为各院校带来一笔颇可观的捐款收入。配对补助金已先后推出三期(2003年7月、2005年8月与2006 年8月)。  

      八大高校于2003-04与2005-06年度两期配对补助金的人均值,科大居第一,港大与中大分居第二与第三,其余依次为岭大、理大、教院与城大。从捐款总数来观察,规模大且历史较悠久的院校由于校友多,私人网络大,筹募捐款较为得心应手。如按各院校所获取的配对补助金总额与其相应两年的「整体补助 金」(Block Grants)作比对,岭大的比率最高(占整体补助金的26.37%),高居八大之首,其余依次为科大(15.18%)、浸大(13.92%)、港大 (11.68%)、中大(11.10%)、理大(8.98%)、教院(3.57%)及城大(3.54%)。  

      ?雇主对八大高校毕业生表现的评价  

       本刊采用问卷方法,直接询问用人单位或雇主对八大高校毕业生表现如何,调查于2004至2006年进行。受调查的机构共164家(公共机构102家及商 业机构62家),每个主管如有多个下属,可填写多份问卷。本刊共收回有效问卷1,461份(含公共服务界1,009份、商界452份)。  就整体评分结果看,雇主对中大毕业生的评价最高,平均分为7.54分(最高为10分),高居八大之冠,港大居第二(7.41分),科大第三(7.13分),其余依次为 浸大、理大、岭大、城大与教院。  

      在公共服务界方面,中大与港大的平均得分同为7.66分,为八大之冠,科大第三(7.40分),其余依次为浸大、理大与岭大,而此三院校的平均分相差不大,城大与教院则排名第七与第八。以商界的评分而言,中大以平均7.42分居首,港大第二 (7.15分),其余依次为科大、浸大、理大、岭大及城大。  

      ?高校毕业生各项能力表现评核  

       本刊并调查雇主对各院校毕业生在中文能力、英语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技能四项特质评分。中大与港大两院校相比,中大的毕业生在中文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技能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港大。至于英语能力,两校毕业生的评价可说旗鼓相当,中大的平均分为7.47分,港大7.46分,相差仅0.01分,差距并不显著,可说同排第一。科大毕业生在中文能力、英语能力的评价同排名第三。至于其它院校,理大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排第三,此与该院校提供的课程多为实用有关。此外, 其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的排名颇佳,居第三。岭大毕业生的中文能力与工作技能均排名第四,浸大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及工作技能亦同排名第四,算是较佳的排序。  

      ?八大高校教研人员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量与引用率  

       本刊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于2002-06年期间各院校教员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 (SCI-Expanded) 论文总量及人均量数据进行调查,论文量并不考虑期刊的影响因素(impact factor)。以总量而言,港大教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总量最多,中大次之,科大第三。以人均量而言,城大居榜首,理大第二,科大第三,中大第四,港大第五,浸大第六。岭大及教院无理工学科,故未获排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论文总量方面,中大居首,港大次之,理工第三。以人均量而言,科大居八大之首,中大排名第二,港大第三,城大第四,岭大第五,理大第六,浸大第七,教院则居末。此外,在论文引文次数的排名,港大名列八大之首,科大第二,中大第三。  






    总评  

       根据本刊2007年的高校评比调查结果,可以比较清晰观察到,港大、中大、科大(排名不分先后)在八大高校主要的单项评比中仍占一定的优势。与上述三校相比,其它非研究型大学的表现,在相同的学术领域成绩上,相差并不是太大。事实上,即使是港大、中大与科大三校在八大高校中,也并非每一单项评比占尽鳌 头,其它院校在某些单项或科系领域,比三大任何一校可说毫不逊色,甚至有更佳的表现。以下为本刊对八大高校的一个简单总评(注:各院校的评述先后次序乃按教资会采用的院校排序法,即以各院校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次序排序):  
     
     
      
    作者: 221.237.36.*  2007-5-3 19:40   回复此发言    
     
    --------------------------------------------------------------------------------
     
    3 2007香港高校最新评比-信报月刊对香港八所大学的评价报告  
     
      城市大学  

      城大是一所应用型的大学,由原理工型学院升格为大学,历史并不很长。城大升格为大学后,力图在理、工、商等学科的研究上奋进,并要求所有本科生必修中国文化一科,增强学生的人文及文化修养。城大过去十年在海外聘请为数甚多的资深理工科教授与讲座教授,特别是电子及信息科技等学科,因此该大学教研人员的整体研究表现颇佳,但亦有若干旧一批研究能力稍弱的教授留任(各大学均有,科大或除外),进而影响其教资会研究评审中的研究指数值。城大在收生成绩以及毕业生在雇主的评价方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浸会大学  

      浸大在传理学科的收生成绩一向不差。在教学发展补助金的获取(人均值)以及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方面亦有一定的表现,人均图书量亦颇丰。研究方面,该校的中医研究在教资会的研究评审中取得佳绩,研究指数达100%。  

      岭南大学  

      在八大院校中,岭大近年在质的方面变化较大,特别是其教员的质素大幅度提高。本刊2003年的八大优势评比中,岭大综合排名第四,2005年的香港高 校经济学评比中亦取得佳绩。根据本刊调查,该校于2006年的教员博士比率在八大高校中居第二,而教资会的研究评审中,其研究指数亦排在三所研究型大学之后而居第四,其中「商科及经济」组的研究指数仅在中大之后居第二。此外,该大学在获取教资会的教学发展补助金、图书人均量等方面亦有一定的优势,雇主对该 校毕业生的评价亦不差,特别是普通话能力居八大之冠。该大学在新生入学成绩及师生比率两单项指标中并没有太大优势。  

      中文大学  

       中大在本刊2007年的八大高校优势评比调查中,在多个重要单项指标中均具有重要优势。在「投入」指标方面,教师博士比率(理工科)仅次于科大居第二,联招收生成绩亦维持高水平,与港大不相伯仲,同居第一。此外,该校的师生比率最低,八校中居首,人均补助金水平亦排第一。在雇主对毕业生表现的这个重要 「产出」指标方面,不论本刊抑或教统局的调查中,雇主对该校毕业生表现的评价明显优于其它院校居第一。此外,教资会于2006年的研究评审中,亦仅以研究 指数0.17% 之差排在科大之后。整体来说,中大在八大高校的优势评比中占较大优势。  

      教育学院  

      近年,教院的师资水 平有了显著的提高。2003年,该校教员的博士比率为36.2%,2006年已增加至76.6%,增长率超过一倍。此外,雇主对该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评价亦很高。但该校在其它单项指标如新生入学成绩、配对补助金、雇主对该校毕业生语文能力等评价几个方面均没有优势。根据教资会的研究评审结果,该校教研人员 的研究表现亦远逊于其它七校。  

      理工大学  

      理大是一所科技实用型大学,在本刊的高校优势评比调查中,该校科学引文索引人均量于各院校排名第二,图书总量居第三,这两项指标有较明显的优势。除此之外,理大在教师博士比率、教资会的研究评审以及雇主对理大毕业生表现评价(教统 局调查)等三方面,相对而言并不具有优势。  

      科技大学  

      科大的相对优势,最明显反映在其师资及教研人员的研究表现方面。 该校教员的博士比率达100%,为八大之冠。教资会2006年的研究评审,该校的综合研究指数亦最高(87.12%),以0.17% 的轻微差距压倒中大。科大的科学引文索引人均量以及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引文索引人均量的表现极佳,居第三与第一。在本刊与教统局对雇主的调查中,科大毕业生的表现亦甚佳,次于中大与港大两所老牌大学而居第三。在配对补助金方面,该校亦有极佳的表现,其人均值居八大之首,配对补助金与总体补助金之比亦排名第 二。近年科大吸引了一定数目的尖子到该校就读,但该校在联招收生平均成绩方面,不及港大与中大,但高于其它院校,惟中国文化及英语运用两科语文的收生成绩不高。  

      香港大学  

      港大为本港历史最悠久的老牌大学, 在高教界享有崇高地位,但近十年却遭到中大与科大的强力挑战。港大目前仍吸引到一大批中学尖子及联招成绩颇优秀的学生入读。港大的SCI论文数量最多,论 文引文次数居八大之首。此外,港大的图书总量与人均量在八大中最具优势,财政资源亦有相当优势。但在两项重要「产出」指标方面(即雇主对院校毕业生表现的评价及教资会2006年研究评审研究指数),其表现均逊于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