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香港8所大学排名
- 破图封底LV.连长
- 2017/4/28 13:48:55
2006年香港8所大学排名
排名名次 大学名称 (大学收生成绩实力与名牌效应)
1. 香港大学 (招到6名全国状元及300名全国真正一流优秀的学生)
2. 香港科技大学 .(招到5名全国状元及170名全国真正一流优秀的学生 )
3. 香港中文大学 ((招到4名全国状元及250名全国真正一流优秀的学生)
4. 香港城市大学 (招到3名全国单科状元及210名全国真正一流优秀的学生)
5. 香港理工大学 (无招到状元及招到230名全国较好的学生)
6 . 香港浸会大学 (无招到状元及招到130名全国较好的学生)
7. 香港教育学院 (无招到状元及招到50名全国较好的学生)
8. 香港岭南大学(无招到状元及招到30名全国较好的学生)
在全国及香港著名网站www.discuss.com.hk发布2006年香港8所大学排名:
根据招收到全国真正一流的优秀学生的收生成绩情况,能较准确的说明体现香港8所大学各自的实力与名牌效应。供家长及考生参考:
依据《2006年香港高校招到15名状元及3名单科状元优秀高考生 》的内容制作发布,较公正,起码资料不作假,较可信可参考的香港的大学排名。
--------------今后根据招收到全国真正一流的优秀学生的收生成绩情况评比,比香港专业教育网的“自肥”大学排名资料可信度更高,更能较准确的说明体现香港8所大学各自的实力与名牌效应。
招收到状元数量及招收到全国真正一流优秀的学生的数量比香港专业教育网的“自肥”大学排名数量多很多。招到全国真正一流优秀的学生生源,香港的大学才能算加入全球全国一流大学行列资格。
否者,则只能算是小地方范围的大学,包括港大中大的大部分生源质素比全国任何一所参加可在全国范围高考统招的内地大学都差。(参加可在全国范围联招的大学约有580所。其它还没资格参加全国范围联招各省各地区大学约有1000多所)。
所以,香港的大学参加全国范围联招,招收到一部分全国真正一流优秀的学生生源,才能算加入全国一流大学行列资格。
-------------------------------------------------------------------------------------------------------------------
附:详细的评比资料------------《2006年香港高校招到15名状元及3名单科状元优秀高考生》
香港大学招走6名状元,香港中文大学招走4名状元,香港科技大学招走5名状元,还有3名单科状元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北京市文理科“冠军”全部“出走”,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香港高校其不同的管理与教育模式最具竞争力
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已近结束,
15个高考第一名已被港校录取。这是8月1日上午获知的最新消息。
据统计,香港大学招走6名,香港中文大学招走4名,香港科技大学招走5名。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文理科第一名均放弃北大,投进香港科技大学的怀抱。
尽管多所港校始终强调,其无意与内地名校争夺优秀生源,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包括15个第一名及三名单科状元在内的众多优秀考生,已“流”向了港校。
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香港高校吸引学生之处,从表面看是奖学金、就业前景等因素。但实际上,对学生完全不同的管理和教育模式,才是港校最具核心竞争力的。
15个第一名及3名单科状元被“打包”
到目前为止,8所香港高校基本结束了在内地的招生工作,已有15个各地第一名3名单科状元被录取。
据报道,去年内地至少有3个高考状元转投港校,其中包括北京市理科第一名
陈秀野。北京状元,以687分的高分曾被清华大学录取,再三权衡之后,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
刘扬,广东状元,不上复旦大学,投奔香港科技大学。
李洋,海南状元,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与去年相比,今年被录取的内地第一名增加了数倍,包括北京市文、理科第一名在内的15个各地高考总分冠军及3名单科冠军状元,已被港校“打包”。
- 柳杨
- 2017/4/28 15:58:03
两所港校“情况不明”
两所大学——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则对高考第一名的情况并不特别关心,它们也没有专门进行统计。
15名赴港第一名及3名单科状元内地分布
学校 第一名总数 所在地
香港大学 6名 广东(3人状元)、云南(1人状元)、福建(1人状元)、安徽(1人状元)
香港中文大学 4名状元 广东、广西、江西、山东
香港科技大学 5名 北京(2人状元)、广东(2人状元)、四川(1人状元)
香港城市大学 3名(单科状元) 北京(1人 数学状元)、浙江(1人 数学状元);广东省佛山市(1人 英语状元)
香港教育学院 无
香港理工大学 无
注: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校方尚无统计数字,但作为在内地知名度相对低的港校,两校招到第一名的可能性相对小。
除了报考人数增加,今年申请人的高考成绩也十分优异。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申请香港大学的学生素质非常高,与去年相比,优秀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一个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今年报考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考生,总分超出重点线以上100分的约占录取人数的1/3。
香港中文大学表示,除了高考第一名考生,被录取的其它内地考生,成绩均十分优异,高考成绩都排在前列。 其中,江西省的朱文奇全省文科排名第10;王绮雯和汪伟超则分别属全省理科第11 和12 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叶燕婷在该区排名第6,其余被录取的广西考生有多名在区内排名在前1% 。
广东省的李宇娜的高考分数是896 分,与该省第一名仅4分之差,另有多名广东省考生在 860 分以上。
录取名额增加
很多高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今年报考人数激增,而且学生的素质都很高,学校酌情增加了一些录取名额。
昨天刚刚公布录取情况的香港城市大学称,城大在10个省区市增加了录取名额,预计新生总数为210名,超出了去年193人,更是超过原定招生计划的170人。
八所港校内地及本市录取情况(单位:人)
学校 计划 目前招生人数 多招人数 北京学生数
香港大学 250-300 260多 50多
香港中文大学 250 不明 28
香港科技大学 160-170 151 38
香港城市大学 170 210 40 32
香港理工大学 200 230 30 86
香港浸会大学 130 130 0 约40
香港教育学院 40-50 53 3 4
香港岭南大学 无固定配额 30 7或8
在各大香港高校的招生名录中,北京考生被录取的比例,在全国总人数中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
香港中文大学在北京录取了22名理工类和6名文史类考生,人数在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一。
被香港各大学录取的北京地区考生的素质,也被认为比较高。内地统招中,北京地区的录取线是:本科一批文科为516分,理科为528分。
香港中文大学在北京市的录取线、文史类考生是606分;理工类是645分。
香港城市大学在北京文、理科录取平均分为605和646,分别超出重点分数线85分和113分,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理科录取分数线并列。
最吸引眼球的是,本市两名高考第一名,何旋和杨蕙心双双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但最终都投向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怀抱。
专家观点 港校的优势不在奖学金
著名学者、北京理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认为,香港的大学吸引家长和考生们之处,可能是奖学金、就业等因素。但港校在这些方面与内地大学的差异,还仅仅是外部差异,而实质的差别还要更大。
他说,香港的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与内地是完全不同的,它们的教育模式、理念都比较有活力,这才是港校的核心竞争力。
他举例,港校在文、史、哲等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有很多的讨论任务,每周都要读很多书,会过得非常充实,而且也不容易混日子,不会有虚度时光的感觉。
- liudequan
- 2017/4/28 18:43:28
对于内地学生到香港学习是否能够适应,杨东平并不担心。他说,从内地初到香港肯定会有个适应期,但是由于报考的一般都是成绩不错的学生,他相信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没有问题。
香港的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的讨论出现在网上,原因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优秀考生。最近,掀起的“中国科技大讨论”,则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清华的教学制度。
在国内独占鳌头将近一个世纪的北大清华,忽然遇到香港高校的挑战,这算不算“同室操戈”,好象没人分析过。即便属于“同室操戈”,我个人觉得,香港高校挑战北大清华,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从这个角度上说,笔者倾向于乐观,而不想过多指责北大清华,更没有认为不久的将来,北大清华很可能沦为二流大学。
诚如报道中所言,北大清华不是没有历史的辉煌。北大清华之所以有点“大观园”的味道,公众心里也跟明镜似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最好的办学条件,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最好的生源,可以说,全部集中到北大、清华,假如没有香港高校作参照,也许,大陆的居民依然坚信北大清华绝对一流,北大清华自己的优越感,还不知持续到什么时候。
然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名牌高校进军大陆抢生源,尤其是去年北京高考“ 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便初见端倪。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争夺尖子生,较2005年更为激烈,北大清华再无动于衷,专家的预言,真有可能变成现实。
北大清华其实你们是幸运的,幸亏遇到了来自香港几所高校的挑战。倘若中国的高等教育对世界开放,假如世界一流的大学来中国拓展高等教育市场,他们的实力比香港的高校厉害得多,那个时候,北大清华恐怕在世界三流大学中,都不是佼佼者。
现在,多亏遇到了香港同行的挑战,至少让北大清华认识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进而对学生,学习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在管理上,学校各级领导不再看重自己是部级、厅级的官衔,不再官僚,经过数年的卧薪尝胆,北大清华兴许还能东山再起,重新焕发出20世纪上半叶的光辉。如果依旧满足于官僚体制的办学模式,北大清华的辉煌,将像阿Q那样,只能回忆祖上的“富裕”了。
其实,同样“幸运”何止是北大清华,香港高校的“同室操戈”,到大陆抢生源,给内地所有高校敲响了警钟:北大清华这两个“龙头老大”都有点坐不住了,今后国内的二流、三流大学,日子该如何过,不从长计议,看来是不行了。面对挑战,我们的高校怎么办?先看北大清华这两个“老大哥”怎么应对了。
附资料:香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短期内将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推动香港成为区域教育中心。
立法会还动议辩论“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枢纽”议案,最后获一致通过。 一些议员建议,香港应放宽入境限制,提高大专院校收取非当地生学额比例;容许修读全日学士课程的非当地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减轻经济负 ;拨地给院校建寄宿设施。
还有议员说:香港学府或许能培养出未来的中国领导人。吸引中国内地学生到香港就读,对教育、经济及政治都有利。
有关专家认为香港的主要大学有可能超越北大清华,招走顶尖的大陆学生,成为中国的一流的大学。专家还分析:香港由于长期出生率低,人口老化,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年轻劳动力。
从大陆的高考精英中“掐尖”,进行高质量的人才补充,是维持香港竞争力的根本。在这方面,香港的胃口会越来越大。
这两个预言,在短短的时间内都在相当程度上被证实了。第一,从今年高考考生的意向看,香港的大学确实热过了北大清华。
第二,香港政府和立法会的上述举动,也证明了香港在引进大陆学生方面确实有这方面意向。当然,香港的高等教育并非没有问题。其大学将对大陆名校构成的冲击,也不应该夸大。不过,从香港方面上述的动作看,他们也正是在力争突破自己的局限,把其高等教育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
- 菀约约
- 2017/4/28 20:24:44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香港大学的容量。根据“联合早报”的资料,“在2005至2006学年,共有超过4700名非当地学生入读香港八所资助院校,占全体学生人数6%,并正逐渐提高大专院校非当地学生的比例。”估计这个资料指的是所有在校就读的学生。
香港八所受政府资助的大学,每年录取14500名学生,现在每年容许录取10%的外来学生。所以在大陆招生的上限是1450名。不过,10%的比例很容易突破,比如达到25%。 因为香港人口萎缩,本地生源实在太少。大学也会根据当地的人才需求扩大总招生数量。所以,香港的大学每年来大陆招几千学生的潜力还是有的,对大陆一流大学的冲击不可小视。
港府自2003年起,提供了为期三年共9000万港元的奖学金计划,以吸引优秀的中国内地学生到香港攻读大学学位课程。未来将容许院校提供更多奖学金予优秀的非当地学生。
从长远看,这笔投资对香港还是好的。因为如果香港不能有效地引进和训练年轻劳动力,就无法维持现在的经济增长势头,生活水平也会下降。
许多香港人也许会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美国现成的大学毕业生直接招来,省得自己投资教育经费?但这不是很现实的想法,从1990年代以来的经验看,香港能保住现有人才就算不错了。上述这些人的想法早晚会回到现实。
香港方面最近的动作,实际就是在现有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在大陆招生的人数:容许外来学生兼职工作,实际上是鼓励来自大陆等地的学生自己解决一部分费用问题。香港生活费高,但工资也高。如果学生能打工,再免掉学费,学业就基本能支持。这样香港的大学可以多提供一些半奖,扩大在大陆的招生规模。
从香港高等教育的近期历史可以看出,香港的高等教育扩张非常突然,现有的“硬件”也可能突破。过去由港府支持的正式“大学”仅有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如果以此为标准,香港的大学生仅占适龄人口的3%。
1990年代初期香港高级人才外流,每年达四五万人。为了稳定人心,保持香港的竞争力,港府把其它的学院提升为大学,又建立了香港科技大学。这样,香港就有了八所受政府资助的大学。
不过,即使以这八所大学在校人数统计,香港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例也仅为18%。这远达不到一个后工业社会的要求。于是在董建华特首任上,香港学习美国经验,鼓励办私立的社区大学,即相当于我们的大专的学校。把这些学校的学生加起来,香港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例就增加到了60%,完全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可见私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远多于八所主要大学。如今香港方面提出容许外来学生打工支持学业,并正逐渐提高大专院校中非当地学生的比例。这恐怕意味着一些低端的社区大学,短期大学也会进军大陆,对大陆各个层级的大学都形成冲击。
今后香港的高等教育将如何发展,要看香港经济的表现。有一点可以肯定,香港的经济发展,将严重依赖大陆经济发展,依赖对大陆的了解和大陆的人才。而本地的劳动力供应则每况愈下,甚至已经出现连中小学都填不满的现象。
如果香港未来从大陆的人才引进上尝到了甜头,香港的大学招收大陆学生的胃口就会大增。而现在那些私立的社区学院,会为香港高等教育的扩张提供现成的硬件基础。那时香港高等教育的容量,就不是现在可比。大陆的大学如果不是实质性地提高教育质量,就会把高等教育的领导位置拱手让给香港。
现有的中国大学格局是:国立台湾大学处于顶端的第一阵营;其次是以大陆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交通、台湾清华、成功几所大学,大陆的覆旦、交大、南大、浙大、科大等在内的大中华区前十所大学的第二阵营。
随着香港的大学在大陆进行招生,将很显然的改变现有的格局。最优秀的高中生将首选香港的大学,而非清华北大。
香港的大学学生质量将超过大陆学校,进而在先进的制度和优越的资金支持下,与台湾大学一决高下。
而大陆的大学如果仍然不改变现有的资金分配制度、学校管理体制、科研监管制度,必将拉大与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之间的距离。那样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只会越来越远。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建校仅20年,凭借先进的管理教学理念,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聘请世界优秀的教师,进行最前沿的科研及教学,仅用20年时间内就成为大中华地区前十名优秀高校。其制度难道不该中国大陆高校借鉴和参考么?照此形势发展下去,香港:可能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



香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