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种反驳,我想评论一下
  • 浏览:119 评论:2 人

  • 1. 准备了那么多,结果没有录取。港大浪费了我的精力和时间。 
    首先是你自己对香港大学有兴趣,第二申请一所好的大学本来就是一件极其消耗精力,而且不能保证成功的事情。况且对于内陆学生,港大已经精简了相当的程序。 
    世界上的比较好的学校,单是申请材料就是厚厚一叠: 
    Common Application 关于自己的基本资料(客观);1~2 篇Personal Statement 是展现你自己个性的文章,每篇800字左右;老师的推荐信,一般3封;学校的报告;各个学期的成绩;还有最后一年的Mid year report。所有这些资料都是你自己一件件的搞定。 
    从开始准备到投递,一般都要花费3~4个月,投递学校的数量一般在8~12所左右。工程浩大,每所学校的申请费还有邮递费也都不便宜。 
    但这样做也不能保证你能够被录取呀。 
    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投注大量的精力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况且有机会参加面试,准备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重新认识。这难道都是不值得的吗?

    评论:HKU的疏失正在于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评估申请人的综合素质,与美国名校的相比只能说明HKU的相形见绌,事实上,通过仅仅30分钟的一个面试来评价申请人的综合素质是草率与不合理的。Havard 去年的interview平均时长是5.5个小时。相比之下,所谓的简化程序只能增加不透明度与不合理性。准备了那么多而抱怨不是因为没有被录取,而是因为悲剧觉得太草率、太不公开,使人对其公平性产生质疑了。参加面试真的需要准备很多吗?真的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吗?这位反驳者似乎将以此对日常综合素质的考查当成了脱胎换骨的考验了。








    3. 港大没有颁给我奖学金,感到不太高兴。 
    奖学金本来名额很少,没有拿到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抱着一定拿奖的心态去报考香港大学,这或许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我举一个身边的人申请美国本科的例子:他熟练运用英、法、德、拉丁四种外语,获得了国内国际学科竞赛的一等奖,还是校队的篮球主力,他还是学校的学生会宣传部长,又组织过慈善活动,为关爱艾滋病患者作宣传,同时歌剧又唱得非常好。然而,他所申请的所有的13所学校均是reject,他甚至都没有上waiting list。那他是不是冤死了?他还是及时调整心态,冲刺高考。(美国本科4月15日前发录取通知)现在他在国内一流的学府读书,挥洒自己的青春。 
    我举这个人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1. 牛人很多,拿奖学金的人一定有他货真价实且受到港大赞赏的一面2. 没拿到奖学金,甚至没拿到录取通知书并无所谓遗憾、惋惜、闷闷不乐。那并不表示你不优秀,只不过还未被认可。继续努力,人生还很长!

    评论:以一个有点天方夜谭的很难证实可信度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本身就是不甚可信的。“他熟练运用英、法、德、拉丁四种外语,获得了国内国际学科竞赛的一等奖,还是校队的篮球主力,他还是学校的学生会宣传部长,又组织过慈善活动,为关爱艾滋病患者作宣传,同时歌剧又唱得非常好。”(注意,歌剧唱得好意大利语一定也很好了,为什么在前头不说呢),会用拉丁语的学生又得过“国内国际学科竞赛的一等奖”(到底是国内还是国际?),不妨把奖项与姓名公布一下,以正视听。 我们不能够相信这样一个逻辑,即:有一个半仙似的人都被美国本科reject了,所以我们被reject也很正常。同理:John Paul II 都遭遇过枪杀,所以我们被枪杀也很正常??




    4. 不公开分数,只有一个通知告诉你有没有奖学金、或者有没有录取,这是不公平的。 
    不公开并不表示不公平。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每个申请者的材料都是经过初审、复审的。而所做的一切也都是谨慎的,这是港大的作风。最终的结果,当然不可能使所有的人满意,毕竟优秀的人很多,但是名额总是有限的。世界上大部分的一流学府也都是一封e-mail告诉你是否录取,随之而来一份文件通知。至于为什么录取,或者为什么拒绝你了,这肯定有其道理,不过也不会告诉你:因为学校只不过选择的是他认为适合的学生,你很优秀,但可能学校的文化更欢迎另一种学生,仅此而已。

    评论:HKU之前的网页上写的很清楚,笔试与面试成绩是可以查阅的,现在为什么不公开呢?(我也不知道到底公开不公开,不过似乎是不公开吧)不公开的确不表示不公平,但是不公开会造成公平信度的下降。大学的rejection不是visa的rejection。至于人均无六分钟的面试能否确定“学校的文化更欢迎另一种学生”,本人高度怀疑中。



    5.面试中人为因素太多,不公平。 
    既然大家相信高考改卷老师的公平性,也应该相信港大的admission officer和professors的公平性。我们多年奋战高考,尽管对这种教育体制和评判方式深恶痛绝,但整体思维上还是受到了其不少的局限。这种局限体现在:一、还是试图以分数衡量人;二、试图将人的优秀排序。有不少帖子询问港大考试3个组成部分的权重。这个问题几乎无法回答:对人的衡量应该是一个综合整体的,决不是将各个部分打分然后加起来。很有可能两个人纸面上的分数相同,但是admission officer更青睐其中的一个。而且其实最终决定你录取与否,那三个指标也不是全部,你现场所展现出来的个性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面试这种形式存在多年,其优势就是interviewer 和interviewee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所得到的信息远远大于纸面上所能表述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卷面的分数反而不那么公平。事实上,今后的搞科研寻找导师,应聘工作,创业,人际交往,恰恰是人为的因素占有更大的比例。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家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已经习惯了标准化的考察方式,所以反而对这种方式感到难以理解。

    评论:先强加给我们一个观点:“高考改卷老师的公平性”。高考总体上是公平的,但具体到局部,一个班,一个school,都会出现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当然毕竟是少数。所以我们姑且认为高考是大致公平的,但是高考是面对近一千万人,而HKU面对最多也就万名左右的面试考生吧,这个差距还要比较公平,太不合理了。同样的不正常事件,HKU的概率是高考的1000倍啊。美国的名校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要通过committee的一轮vote的,hku做到了吗?相对“今后的搞科研寻找导师,应聘工作,创业,人际交往”HKU这种四不像的面试才应该是难以理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