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香港学生北大求学记
  • 浏览:115 评论:3 人

  •     本刊记者 高任飞 发自北京

        香港的士司机高永津开车累了,常常会把车泊在路边,用手机给远在北京的大儿子打个电话。58岁的他有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小儿子在香港中文大学会计系,而老大高其宾则是北大光华学院的学生。

        作为北京大学184名来自香港的学生之一,高其宾目前在光华学院攻读市场营销专业,下半年即将跨入大四的他经常熬夜做作业或备考,同时还正在四处寻找实习的机会。

        据北大港澳台办公室介绍,目前该校的香港生源中,像高其宾这样的本科生有100名(占港籍生源的54.3%),硕士生56名(30.4%),博士生则有28名(15.2%)。总人数低于中国台湾省生源,高于澳门特区生源。

        1997年香港回归时,这些年轻人大多还是小学生。在即将开始青年时代时,他们选择了北上求学。尽管在采访中称自己是“尴尬的一代”,既没有对英国的了解,也缺乏对大陆的感受。但未来无论怎样,这些年轻人都将成为香港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时会忘了怎么写繁体”

        国际关系学院三年级学生饶秀玲刚来北京时,“我讲的普通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讲的普通话我也听不懂”。买手机充值卡后打电话给自动语音系统,完全听不懂里面在说什么。可一个月后,这个和气的女生已经可以把外出和同学们吃顿好的叫做“和同学出去腐败”。

        去年进入光华学院的饶斯韬,父母均是福建龙岩人。父亲本来抱着极大的希望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但最终因家庭背景问题未能如愿考上大学,从而全家移民香港。“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他是很想我来北京读书的。”饶斯韬从小就接触简体字和普通话,因此适应起来的难度就要小得多。

        高其宾曾经交往过的女朋友帮他度过了语言难关,现在他不仅能流利地读写简体中文,“有时候还会忘了怎么写繁体”。

        香港学生在北上求学之前,对大陆的基础教育水平只有一个模糊概念,“知道有差距,但不知道具体会是什么样的”。但来了以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感到:“在理科,比如数学、物理等方面,和内地学生的差距太大。”“看看他们中学的数学教材,我们都没有学到那种程度。不是说没能力学,而确实是在短时间里要把没学的东西全部抓起来,难度太大。”新闻系的伍嘉威说。

        饶斯韬在香港也是会考获得4A的尖子生,但他说自己现在在班里只能排到中下游的水平,整个大一生活可简单地用两个字来形容——“辛苦”。

        “成绩会直接影响分专业,特别是数学成绩,将直接决定你能不能被分进金融专业。我身边的同学都是理科状元啊、或者奥数金牌获得者……而且这些学生不单单学习出色,就是平常演讲、交际能力也很高。我在香港还没有碰到一大群人各方面都这么厉害的。”

        其实这些目前觉得很“辛苦”的学生,在香港都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他们进入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的途径主要有三个:

        1.传统的港澳台联考制度。“这些学生肯定都是香港比较拔尖的。因为我们的考试也比较难,所以能通过选拔的肯定也是尖子生。但跟大陆学生比起来,他们也未必是特别的尖子生了。”北大港澳台办公室的陈老师介绍。2006年港澳台联考的男状元邢滨目前就是光华学院06级的三名香港学生之一。

        2.新兴的由北大、清华和复旦大学参与、香港华润集团赞助的“华润免试生”计划。该计划目前跨入第4个年头,如果香港的中学生能在会考时获得4A以上的成绩,便可以报名参加北大、清华或复旦的面试,一旦被录取,他们不仅不用参加港澳台联考,还将由华润集团支付他们的一切学费和生活费。

        “他们也是选拔出来的尖子,高其宾3年前就是中学会考拿到5个A的佼佼者,成为华润奖学金的第一批获得者。

        该项目自2004年启动,在过去三年中共资助104名香港学生,其中65人入读北大,39人进入清华,三年共投入资金750多万港币。每年,获得资助的学生可以获得3万人民币的奖学金,足以覆盖日常生活的全部费用。






        3.香港人报考留学生考试。这种报考者往往都可能持有外国国籍。

        今年寒假,身为北大香港文化会骨干的高其宾,组织了几十个香港同学到湖南衡阳农村支教一周,这让父亲高永津非常高兴:

        “在这件事情上,我好欣赏他。我跟他说,你在北京这么多年,最有意义的就是这件事。虽然好辛苦,但是好有意义,因为你不仅学习得到发展,人的品格都变得很好。这帮孩子学会了帮人,去贫困的乡村做事,我觉得再好也没有。”

        回香港依然是首选

        高其宾明年即将就业,从当初寻找华润奖学金的资料,到决定参加面试并最终通过,都是他自己一手决定的。

        “在这里呆久了,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喜欢。”他曾和在香港中文大学会计系念书的弟弟讨论过未来,一直对财会感兴趣的弟弟表示:“我想学的是会计专业,相比之下,香港的这个专业就要比大陆的更好。”

        新闻系的伍嘉威则认为:“如果内地可以一直发展,我希望能留在这里。因为现在很少有既熟悉香港文化、又了解大陆文化、还有一定人脉的人才,如果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对我来说很有好处。只不过我们学院是出了名的比较悠闲,还是实践应用的机会比较少。”

        根据北大港澳台办公室提供的信息,已经毕业的香港学生中,大量还是选择回香港就业,在读生也有不少打算回港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大四学生郭嘉就这样计划自己的职业:“首先,两地的收入水平还是有差距的。我在大陆挣的钱,可以养活我自己,但不够养家糊口。另外,我也想尽量多和家人在一起。”

        郭嘉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期间不断穿插着“够呛”之类的北方方言。2002年,已经考取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的郭嘉放弃了学业来到北京,由于那一年他已错过了港澳台联考,只得当“北漂一族”,天天背着书包,辗转于人大各个教室拣自己喜欢的课听。2003年,他如愿考入人大新闻系。今年夏天,他即将毕业,本科论文题目是和热门视频网站“Youtube”相关的研究。

        郭嘉的父母都是当年到云南支边的知青,音乐家父亲来自上海,目前做生意的母亲来自潮州,1982年全家移民香港后有了他。当他决定“北漂”时,家里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目前,郭嘉是北京2008奥组委的一名志愿者,作为极早介入奥运筹备工作的志愿者,他非常希望能够被奥组委接受为正式工作人员,因为这将为他回港就业增加一块不轻的砝码。

        郭嘉打算在奥运会结束后回香港报考公务员,月薪两万多港币的公务员工作稳定而有保障,依然是很多香港年轻人的首选。“如果我能通过公务员考试的第一轮笔试,那么在第二轮面试时,我在奥组委的经历将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大三学生饶秀玲上个学期在中国国际电台实习后,发现“自己对于传媒的兴趣不大,写作能力不够高”,她决定毕业后回香港寻找商业方面的工作。

        饶秀玲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学弟学妹到内地来读书,“我放假回去,跟他们说起北大,他们都说‘我情愿去澳大利亚比较便宜的学校读书,也不要去大陆读书’。我一听都觉得有点心酸。”

        这是一个事实,据华润集团人事部负责免试生项目的副总经理李小芬介绍:“我们曾请奥美公关公司在香港做过一次市场调研,调研显示,香港年轻人对内地大学还是不太了解,有少数人知道清华,知道北大的就不多了。”

        和大陆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的“火爆”相比,香港学生到大陆求学并不流行。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的邹重华介绍:“每年联考获得4A以上成绩的香港中学生有几百名,其中报考国内高校的只在百把人左右,而最后去读的就只有几十个,算少的了。”

        相反,报考大陆高校的研究生的数量,在香港却有极快发展。作为拥有20年历史的民间组织,位于香港铜锣湾的京港学术交流中心一直是香港学生报考内地高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唯一报名点。

        据邹重华介绍,过去五年,香港民众到内地进修的热情出现了飙升:“2000年以前,港澳人士报考读内地研究生的,一直维持在每年一两百个左右。2001年一下子到了400多,2002年有800多人报考,去年达到了1106人报名”。

        这些报名者都需要先参加一个专门针对港澳台学生的研究生考试,合格以后再进行面试。这几年以来都维持了50%以上的高录取率。

        比较受青睐的内地高校,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中大、中国政法大学等,流行的专业有工商管理等,中医也成为研究生报考的热门。







    北大清华首次在港免试招生香港学子掀北上求学热
    深圳特区报 2004-6-9

    【本报香港6月8日电】(记者王湛)国内顶尖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今天首次在港免试招生,掀起了香港的尖子学生北上求学的首轮热潮。今天进行的第一轮面试,共吸引了数百名学生竞 逐100名学额。部分面试的学生表示,内地读书风气好且发展机会大,所以有兴趣到内地升学,这也是香港升学外的另一个甚佳的选择。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此次赴港一连4日进行招生,共免试招生100人。主要面向以香港为永久居住地的中国公民,香港中六、中七学生的中五会考成绩需达4A或以上,且品学兼优。合资格学生可免考笔试申请,但须通过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的专家面试,最后决定是否录取。这次,清华和北大各派出6至7名教授来港面试。若考生被两家大学录取,华润集团将赞助首年3万港元奖学金。日后入读学生若达品行及学业标准,每年可获“两大”及华润集团共同组成的奖学金评审委员会颁发3万港元华润奖学金和证书。 

    负责此次招生的机构表示,申请已于8日结束,已派出约4000份申请表格。可见国内两大名校免试招收精英学生,已引来香港教育界一阵哄动。今天首轮面试均以普通话进行,面试要求考生以普通话演说15分钟,主要谈谈自己的性格以及家庭背景等内容,记者现场所见面试后的学生神情自若,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情绪。对于北大在招生章程上明确要求学生须拥护“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做法,面试学生对此均表示赞同,指有关条件很正常,因为内地大学均着重对国家的贡献。 

    国内顶尖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首次在港免试招生,立即吸引香港的尖子学生的注意力。香港名校皇仁书院的赖俊廷,是去年会考考获10A成绩的状元,虽已身挟香港大学医学院和美国某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也被清华大学的非凡学术成就吸引,日前已正式交回报名表申请报读清华生物科技课程。赖俊廷向记者介绍,自己去年圣诞节期间曾到清华大学修读为期7日的有关政治经济的短期课程,对清华的教授和设施印象十分好。这次若获得清华这家首屈一指大学录取,自己将会重新选择适合的深造学府。 

    面对中国顶尖大学首次参与香港的招生竞争,香港不少大学教育人士不免显露出担心香港尖子学生外流的忧虑。不过,香港大学教务长韦永庚对两大名校免试在港招生作出了肯定的回应。他指出,香港人对两地人才的交流在态度上应该大方一点。而这些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后回港工作,长远而言对香港的发展是一件大好事。 

     

    (http://news.tsinghua.edu.cn??




    几个求学内地的香港学生 2007-07-11 23:57:0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2d2620100098t.html
    本来只是一个顺水人情,帮杂志社联系些求学内地的香港学生,作为内地学生求学香港专题的一个补充,但我却按捺不住要写这篇博文。也就不枉过程里头的周折。但也确实是被吸引。他们的故事,可能“非主流”,然而绝对有个性。同时也隐约可见,香港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给他们一生所刻下的烙印。
     
    (一)浪迹天涯的安安 
     
     
    她,李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关系最最要好的高中师姐的大学同学,所以名字可说是早有耳闻。问题却不在于她就读于我先前“觊觎”过的北大,而在于她那在大家伙儿看来都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在去年夏天休学一年,参与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国际志愿者计划,去了半年印度。本来再说去西亚的土耳其,因为条件艰苦,加上家人的反对,改去了波兰。
     
    轻轻地点开她的博客,没有见到半个繁体字儿。公告栏里写下,“安安在波兰了~at work~in love”。很简单,很率性。Celine用神奇来形容这个丫头,我却只想用诗意。一个可以当所有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跑去未名湖畔诵读的女孩;一个醉心诗词、国学的女孩。是让人真正的可以寻觅得到,那些虽然早已消逝殆尽了的所谓的“北大精神”,而重返蔡元培时代的那个北大,兼容并蓄。纯洁,且又高尚。
     
    其实,不要说浪迹天涯的爱恨,就是休学一年去做志愿者的勇气,又能有几人能有? Bless地中海阳光般绚烂的安安,一生快乐幸福;就像你自己博客里写的那样,永远“生长在一个可以实现她梦想的国度。一个从容并且心灵健康的社会。比如瑞士。比如德国。” 因为,你是属于那里的。 
     
    (二)回到原点的学生会主席
     
     
    他,黄志扬。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的大三学生,刚刚于清华大学结束了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他在香港的专业是管理科学(Management Sience,包括物流和运输),之前担任过大学学生会主席,和曾负笈斯里兰卡做志愿者。当时申请参与交换的时候,首选的是清华大学,此外还有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几所学校。说,主要是“成本比较便宜”,同时“想练习普通话,和增进对内地的了解”。问到将来毕业后的打算,他称“不好说。但我可以同你讲,如果工资相同的话,我会选择在内地工作!”
     
    MSN的签名,"WONG Chi Yeung, DougDoug @ Beijing"的后面栽上个"back to basic"的小尾巴。这周六就要起身回到香港,"so packing packing packing..."。听他说"see you in hk"的时候我在想,也不知道我们的这位学生会主席,在清华历经一个学期的磨砺之后,此刻究竟是怎么样的心情。不过,不管怎样,都祝福他往后的工作、学习开开心心。
     
    (三)一颗平常心的晓静姐 

     
    她,曾晓静。北京大学中文系05级的学生。说她是来自香港,或许并不太妥帖。像她自己说的,“我是广东深圳人,上初二那年,父母由于调动工作,带我搬到了香港。”
     
    中学的时候,晓静就读于香岛中学。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三名,获得了奖学金,为家庭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所以后来申请北大的过程中,面对主考的老师,她也同样实话实说,语惊四座,“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并非成名成家、飞黄腾达,而是自立于社会,独当一面,为家庭减轻负担。”
     
    同样的问题也问过她,今后工作/深造的打算。哈哈笑过说,不排除会在内地工作,但也有可能回香港读书或者就业,将来出国。
     
    但其实,很多的香港学生,对于内地,特别是内地的大学都知之甚少。也就像《南方人物周刊》前几期的“香港北上”专题里面说的,对于即使来到内地了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回港工作仍然是首选;更有人说,去澳大利亚比较便宜的大学,也绝对不回内地。
     
    而另一方面,回归都已经十年了,为什么我们还亟亟于谈论“‘抢’状元”这类型的话题?本身,香港和内地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交流,互相认同对方的价值和体系,这才是长久之道。 
     
    不管怎样,“狮子山触得到长城/血脉里感应/和谐靠你/赋予生命/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人人能力大小也力拼/任谁留下血汗/就是个精英”!
     
    所以,无论求学香港的内地生,还是求学内地的香港生,不管能力大小,只要找对路径、留下血汗,我们就都是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