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dan
2017/5/22 16:17:53
香港与大学朝着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心的方向努力前进!!
内地报考港校的学生人数节节攀升,“港校热”今年在内地产生的冲击波成为历年之最。今年,香港高校共在内地招收一千三百多名新生,而报名者则多达三万余人,个别院校的录取率几近百里挑一。港校在内地的人气指数日益上升,也让“香港能否成为区域教育枢纽”的疑问,再次变成人们的热望。
香港要建成区域教育枢纽,到底具备哪些优势?香港有颇完备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有国际认可的课程和评核制度,加上中西文化荟萃的背景以及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为发展成为亚太区的教育枢纽具备了可贵的优势。
香港能否成为区域教育枢纽,香港政府对此毫不含糊。把香港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枢纽,已是特区政府的一项政策目标。早在二00四年施政报告里就有提出,香港应该致力培育和汇聚各方面优秀的人才,香港具备极理想的条件成为区域教育枢纽;在二00五至0六年的《施政纲要》中也指出,把继续致力推动香港发展为区域教育枢纽,列为政府持续推行的措施。
现时,香港迈向“枢纽”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从其院校的招生状况可见一斑。香港政府在过去十几年不断逐步提高大专院校非本地学生的比例,即由一九九三年的百分之二增加至二00五/0六学年起的百分之十。去年在香港攻读各级专上课程的非本地生约有四千八百人,交换生也超过三千名。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内地、亚太区及欧美等国家。今年,香港院校参加了在内地多个省市以及吉隆坡和首尔举行的教育展,还参加了在瑞士巴塞尔举办的教育会议。据悉,今年入读香港教资会资助院校学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总数人较去年增加近一点五倍。
除了推广服务之外,香港政府也提供了实际的财政支援。自二00三/0四学年起,香港政府推出了为期三年,共九千万港元的奖学金计划,以吸引优秀的内地学生来港攻读大学学位课程。香港教资会亦于去年拨出四千万元,以配对形式资助大学招生。政府还容许院校将配对补助金款项用于颁发奖学金予优秀的非本地学生;今年二月,又决定提供额外一千八百四十个宿位给院校,让更多非本地学生受惠。
此外,为配合即将实行的新学制,香港的大学正大规模地扩充及提升它们的教学及研究设施。这将进一步提高香港院校的质素和它们对非本地学生的吸引力。
据悉,为研究如何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枢纽,香港政府成立一个高层督导委员会,负责整体策略和措施的出台。
不过,香港在迈向区域教育枢纽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在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看来,其中之一就是缺乏适合的土地发展校园。宿舍设施仍然不足,是目前香港院校在收取非本地学生时遇上的最大障碍。若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大大降低香港院校的吸引力。
同时,香港的高等院校十分希望政府能进一步提高非本地学生的学额及放宽入境限制,让更多非本地学生可来港读书,并容许他们兼职,以减轻经济负担及获取工作经验。
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要耗用香港的资源。对此展开的各种争拗,香港社会各界能否达成共识,也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开放的步伐。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亚洲国际都会,香港一定要放眼世界,广纳人才。我们既然有优越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成为区域教育枢纽就不止是一个愿景,而是一种决心。”李国章此前一番言语,相信未来香港开拓教育事业新领域的步伐将会更快。
「附与有关的信息资料」:香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短期内将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推动香港成为区域教育中心。
立法会还动议辩论“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枢纽”议案,最后获一致通过。 一些议员建议,香港应放宽入境限制,提高大专院校收取非当地生学额比例;容许修读全日学士课程的非当地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减轻经济负 ;拨地给院校建寄宿设施。
ccsocute
2017/5/22 17:30:16
还有议员说:香港学府或许能培养出未来的中国领导人。吸引中国内地学生到香港就读,对教育、经济及政治都有利。
有关专家认为香港的主要大学有可能超越北大清华,招走顶尖的大陆学生,成为中国的一流的大学。专家还分析:香港由于长期出生率低,人口老化,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年轻劳动力。
从大陆的高考精英中“掐尖”,进行高质量的人才补充,是维持香港竞争力的根本。在这方面,香港的胃口会越来越大。
这两个预言,在短短的时间内都在相当程度上被证实了。第一,从今年高考考生的意向看,香港的大学确实热过了北大清华。
第二,香港政府和立法会的上述举动,也证明了香港在引进大陆学生方面确实有这方面意向。当然,香港的高等教育并非没有问题。其大学将对大陆名校构成的冲击,也不应该夸大。不过,从香港方面上述的动作看,他们也正是在力争突破自己的局限,把其高等教育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首先的一个问题是香港大学的容量。根据“联合早报”的资料,“在2005至2006学年,共有超过4700名非当地学生入读香港八所资助院校,占全体学生人数6%,并正逐渐提高大专院校非当地学生的比例。”估计这个资料指的是所有在校就读的学生。
香港八所受政府资助的大学,每年录取14500名学生,现在每年容许录取10%的外来学生。所以在大陆招生的上限是1450名。不过,10%的比例很容易突破,比如达到25%。 因为香港人口萎缩,本地生源实在太少。大学也会根据当地的人才需求扩大总招生数量。所以,香港的大学每年来大陆招几千学生的潜力还是有的,对大陆一流大学的冲击不可小视。
港府自2003年起,提供了为期三年共9000万港元的奖学金计划,以吸引优秀的中国内地学生到香港攻读大学学位课程。未来将容许院校提供更多奖学金予优秀的非当地学生。
从长远看,这笔投资对香港还是好的。因为如果香港不能有效地引进和训练年轻劳动力,就无法维持现在的经济增长势头,生活水平也会下降。
许多香港人也许会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美国现成的大学毕业生直接招来,省得自己投资教育经费?但这不是很现实的想法,从1990年代以来的经验看,香港能保住现有人才就算不错了。上述这些人的想法早晚会回到现实。
1990年代初期香港高级人才外流,每年达四五万人。为了稳定人心,保持香港的竞争力,港府把其它的学院提升为大学,又建立了香港科技大学。这样,香港就有了八所受政府资助的大学。
香港方面最近的动作,实际就是在现有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在大陆招生的人数:容许外来学生兼职工作,实际上是鼓励来自大陆等地的学生自己解决一部分费用问题。香港生活费高,但工资也高。如果学生能打工,再免掉学费,学业就基本能支持。这样香港的大学可以多提供一些半奖,扩大在大陆的招生规模。
从香港高等教育的近期历史可以看出,香港的高等教育扩张非常突然,现有的“硬件”也可能突破。过去由港府支持的正式“大学”仅有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如果以此为标准,香港的大学生仅占适龄人口的3%。
不过,即使以这八所大学在校人数统计,香港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例也仅为18%。这远达不到一个后工业社会的要求。于是在董建华特首任上,香港学习美国经验,鼓励办私立的社区大学,即相当于我们的大专的学校。把这些学校的学生加起来,香港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例就增加到了60%,完全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可见私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远多于八所主要大学。如今香港方面提出容许外来学生打工支持学业,并正逐渐提高大专院校中非当地学生的比例。这恐怕意味着一些低端的社区大学,短期大学也会进军大陆,对大陆各个层级的大学都形成冲击。
今后香港的高等教育将如何发展,要看香港经济的表现。有一点可以肯定,香港的经济发展,将严重依赖大陆经济发展,依赖对大陆的了解和大陆的人才。而本地的劳动力供应则每况愈下,甚至已经出现连中小学都填不满的现象。
如果香港未来从大陆的人才引进上尝到了甜头,香港的大学招收大陆学生的胃口就会大增。而现在那些私立的社区学院,会为香港高等教育的扩张提供现成的硬件基础。那时香港高等教育的容量,就不是现在可比。大陆的大学如果不是实质性地提高教育质量,就会把高等教育的领导位置拱手让给香港。
现有的中国大学教育格局是:国立台湾大学处于顶端的第一阵营;其次是以大陆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交通、台湾清华、成功几所大学,大陆的覆旦、交大、南大、浙大、科大等在内的大中华区前十所大学的第二阵营。
随着香港的大学在大陆进行招生,将很显然的改变现有的格局。最优秀的高中生将首选香港的大学,而非清华北大。
香港的大学学生质量将超过大陆学校,进而在先进的制度和优越的资金支持下,与台湾大学一决高下。
而大陆的大学如果仍然不改变现有的资金分配制度、学校管理体制、科研监管制度,必将拉大与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之间的距离。那样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只会越来越远。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建校仅20年,凭借先进的管理教学理念,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聘请世界优秀的教师,进行最前沿的科研及教学,仅用20年时间内就成为大中华地区前十名优秀高校。其制度难道不该中国大陆高校借鉴和参考么?照此形势发展下去,香港:可能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