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尖子大势所趋 但须争之有道
(明报) 07月 25日 星期二 05:05AM
【明报专讯】香港与内地的大学因争夺尖子而起的争议方兴未艾。这是全球争夺人才战的一个大中华版本,只要争之有道,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亦可以刺激香港和内地的大学,为培养人才提供更佳的环境。
广 告
近年,本港大学锐意招揽内地成绩优异的学生来港升学,内地传媒纷纷报道「抢状元」的现象,区内状元因数十万元的奖学金来港升学,引起议论,更引发「香港高校来内地争抢尖子生,想把北大、清华挤入二流」的争议。
虽然今年报读本港大学的内地学生数目倍增,但在香港现行政策下,8间大学每年只可取录约1000名内地生,以港大、中大、科大3校为例,今年录取了大约700名内地生,当中有10多个省市状元;而2005年北京大学取录的3100名优异生,亦只有10多人转来香港升读大学。比例甚小,未见分薄学生源,遑论动摇内地名校的地位。
争取尖子是全球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部分美国名牌大学,遇上属意的尖子时,甚至会由系内教授亲自游说,以示诚意,不少大学更明确以汇聚全球人才为目标。
在全球化趋势下,人才争夺战只会愈来愈烈,不论本港大学或欧美大学,都会向内地人才招手。香港和内地都应以开放的态度,迎接这场无可避免的人才争夺战,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说:「死水一潭是出不了人才的,垄断教育会阻止学校的发展。只有在竞争中,教育发展得才会最快。」
尽管如此,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本港大学应抱君子风度,一些罔顾内地感受的做法,例如过分夸大奖学金丰厚,不但有失高等学府的风范,亦没有针对问题的核心。今年4月,《北京考试报》一项访问逾3000人的调查显示,香港的大学较内地优胜之处,在於「教学理念先进」(45%)、「英语授课和外语环境好」( 23%)及「容易出国深造」(13%),这三大因素都与奖学金无关,如果大学的管理层以为「财可通人」,则眼光未免过於浅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