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ningboy
2017/7/15 21:42:53
从烟到北京奥运,想到文化观念(之一)
——起点
昨天看到中央台《实话实说》电视谈话栏目,讲吸烟的事。一个主持人,四个嘉宾。四个嘉宾四个立场,两种态度。
四个立场:A者,一个坚决反对吸烟,B者,一个坚决坚持吸烟,C者,一个已经戒烟,并投身“戒烟运动”,并善意的提出一个“忌烟”新概念。D者,一个还吸烟,正考虑戒烟问题。
两种态度:
1、一是烟不好,无条件反对。
2、另一是烟有烟的好,坚决坚持吸烟。
A者持1,B者持2,B、C者态度居中,C者偏向1,D者偏向2。各有表述,互为争持,各有道理,各有精彩。谁也说服不了谁。
虽然态度与立场不同,但有几个共识是一致的:
飞机上不能吸烟。
公共场地吸烟者应自觉控制吸烟。
多寻找,多选择戒烟的方法。
规定不能吸烟的地方不吸烟等。而冲突的不同的观点不少,在此就不论了。有共识这就好,这是节目主持人的功力。在节目结束前她特意的,郑重的提出了征戒烟办法的“说法”。重视方法——主持人有水平。
该节目很好,展示了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点以及因此带出的利益问题。吸烟为道,吸烟者得到了吸烟给他的利益,却损害了不吸烟者的利益。禁(戒、忌)烟为道,禁烟者得到了没烟的利益,却损害了吸烟者吸烟带来的利益(有损健康是他付出的代价,如偏食者类似。)却实是问题。该问题是辩论各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基本都能正视,基本不属问题。问题是怎么办,怎么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
——利与益
解决问题,如果有好的方法,没问题。如果办法不好或没用办法解决问题,就有问题。问题就会转化而产生成为新的问题——烟,不管或禁产生的利益怎么分享,公道或不公而导致利益冲突的社会问题。问题的本质:烟的健康问题,烟带来的利益问题,利益怎么分享才公道的社会问题等,总共三个问题。怎办?有好的观念认知吗?有好办法解决吗?若办法不对,不但不能有序解决问题,还会把三个问题纠缠住成一个问题——因利益而形成冲突的新的大问题。当事情不幸到了这个地步,就很有可能不幸的以放弃,甚至不惜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的方式来最终解决问题。
——旧与新
这把我引入了更深一层的深思,并引发不安。我突然发现四个人的立场和观点,我本人身上都曾有,只是时间段不同而已(我比同龄人晚吸烟约十年,曾成功戒烟一年,发现新问题,复吸烟)。“四位一体”的我,对话题中的有些说法,观念(含四人)令我的思想想到了:吸烟与社会,烟与文化现象的深层次问题。并就这个题目(如题“心声”)在自身导致的思维活动,及其反差之大的反应吃惊。使我想到自己:如果两个月前的我,是一定不会公开说自己的观点;今天的我不说不行。这种相反的心态,已经超出了话题“烟”的范畴,反映出的是两个月时间的差别,其两个的“我”在文化层面上产生的“文化现象”的差异。前者的我“虚”,后者的我“实” ,实质是一个天,一个地,并影响周围的人,会从而形成完全相反的文化氛围(文化现象)。并从而产生了——从而产生了从烟到奥运再到文化现象的思维活动,成为了本文必须表达,出文章在解决“烟”问题的同时,其中的“文化现象”也应当引起社会足够关注的本意。已完全超出了纯粹的烟的问题,变成了因“烟”而形成的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命题。
——真与假
两个月前的我为什么不说:人与人之间要留点颜面,不能伤和气,要捧场,要留有余地,不能得罪人,是生存法则,也是关系问题。今天的我为什么不说不行:和谐,以真示人为基石,不是和稀泥。不以真实的,鲜活的个性存在构成的社会,不真的文化现象,构成的社会文化,公共生活就会成为虚象,假象。你虚我虚,你行我效,大家都虚,社会就会因虚而假,成为虚假者的天堂。并形成视虚为实,视假为真的公共社会价值观的“伪造”的判断标准。真会无立足之地,遭唾弃。一点点的真,成为稀缺资源而珍贵。从而扭曲了人生,影响了价值观的定位,影响了事态认定的公共尺度。一俊掩百丑,混乱了人的思想,“清浊盘中浑”(引自www.nn80s.com 《神曲》诗句),使社会文化一直在底盘“点”徘徊不前,令思想干涸。
我们,从每一个人,到群体,到类属社会群体(吸烟与不吸烟),到社会,到社会文化。我们在解决“烟”的问题的时候,同时也在底层(最低标准的盘)在各自充当不同的角色,集体在演绎一场令先人蒙羞,愧对后人的当代文化“剧”。
……
(注:一论全文已完结。二论文章周末、日发表)
永业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