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0501
2017/6/30 11:15:03
理工科师生进:元素加减表 = 制造宇宙平方比律
第一节 .
元素加减表 = 制造宇宙平方比律的加减表(后附元素表可对比)
元素周期表内的惰性气体氡元素 . 它的 K 层 .L 层 .M 层 .N 层的电子对数 . 是这样按平方级率排列的 :
K 层 :1 对电子 (1*1=1 平方 ).
L 层 :4 对电子 (2*2=4 平方 ).
M 层 :9 对电子 (3*3=9 平方 ).
N 层 :16 对电子 (4*4=16 平方 ).
下一个问题是 : 它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
元素表的横向,一共有 18 个周期格 .
第一周期(K层)制造出 1 对元素 ( 氢和氦 ). 与其相对应的是 K 壳层 . 生产 1 对电子 .(1 平方 )
诀窍:18 周期格内已事先被减去 16 个元素 . 成了 16 空白格 . 下面 , 以此类推 :
第三周期(L层)已被事先减去 10 个元素 , 制造出 4 对元素 ,(4 平方 )
第五周期(M 层)正好 18 周期格有 18 个元素 , 制造出 9 对元素 ,(9 平方 )
第七周期(N层)表面有 18 个元素 , 再加上躲藏在镧元素后的 14 个镧系元素 . 一共生产出 16 对元素 .
多1个或少1个元素呢?元素(电子)的平方比律,立刻稀里哗啦。
说明 :
平方比率,与这一周期的 元素对数有关 , 与同一周期的质子(电子)数之总和无关 .
举例 : 第一周期的氢和氦(1对),一共有 3 个质子 (3 个核外电子). 只有 1 平方(1对) . 其它的周期 , 以此类推 . 这一点 , 与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 与它的质量毫不相关的道理一样 , 特别重要 , 以后还要频频提到.
总结 : 大自然事先在横方向加减了元素对 / 电子对 . 所以 , 才能在竖方向生产出 " 元素对 / 电子对的平方比率 "
第二节
元素经纬比值表=制造出自由落体定律
(宏观微观,互为镜像)
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启蒙者 , 他首先发现落体的时间加速度 , 与质量无关 , 以此为突破口 , 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
诸位做个极简单比对吧:
近地的地球引力可以这样描述:自由落体由高空斜塔自由落下,
第 1 秒T牛顿苹果下落 1 " 长度 L" ( 1 × 1 = 1 平方),那么,
第 2 秒T它必定会下落 4 " 长度L" ( 2 × 2 = 4 平方),
第 3 秒T它必定会下落 9 " 长度 L" ( 3 × 3 = 9 平方),
第 4 秒T它必定会下落 16 " 长度L" ( 4 × 4 = 16 平方)
这就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启蒙模型,名满寰宇的 " 自由落体平方正比律 "
先总结自由落体律 :
第一句话 : 牛顿苹果下落的时间T , 按自然数级率递增 : 1.2.3 .4
第二句话 : 牛顿苹果下落的距离L , 按平方数级率递增 : 1.4.9 .16( 上下比对 )
再总结元素经纬表:
第一句话 : 元素对 / 电子对的周期层(T) , 按自然数级率递增 : 1.2.3 .4
第二句话 : 元素对 / 电子对的对数(L) , 按平方数级率递增 : 1.4.9 .16( 上下比对 )
K 层:1 对元素 (1*1=1 平方 ). ↓
L 层 :4 对元素 (2*2=4 平方 ). ↓
M层 :9 对元素 (3*3=9 平方 ). ↓
N 层 :16 对元素 (4*4=16 平方 ). ↓
上下比对,宏观、微观互为镜像。
第三节
元素经纬比值表=制造出“距离的平方反比律”
(宏观微观,互为镜像)
牛顿是近代物理学的大师,他被苹果砸中智慧的脑袋 , 由此发现了平面引力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反比律”。 (质量与引力的强度有关,质量越大,引力的强度越大,质量与向心力方向有关,太阳大,行星小,大太阳吸引小行星,但与时间无关)
库仑是近代电学的大师,他用扭称发现了平面电力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平方反比律”
以元素经纬表做模型不难看出,4 个层次空间引力场的距离(L) : 1.4.9.16. 与连线吸引力一一对应,反过来从下向上数,就是距离平方反比律
K 层:1 对元素1L (1*1=1 平方 ) ↑.
L 层 :4 对元素4L (2*2=4 平方 ) ↑.
作者: 火久丰 2008-4-14 22:04 回复此发言
--------------------------------------------------------------------------------
2 理工科师生进:元素加减表 = 制造宇宙平方比律
M 层 :9 对元素=9L (3*3=9 平方 ) ↑.
N 层 :16 对元素=16L (4*4=16 平方 ) ↑.